季风海域的丝银对流:16—17世纪中西交往图景中的东亚移民、贸易与文化-电子书PDF/EPUB/MOBI/TXT
季风海域的丝银对流:16—17世纪中西交往图景中的东亚移民、贸易与文化-电子书PDF/EPUB/MOBI/TXT
季风海域的丝银对流:16—17世纪中西交往图景中的东亚移民、贸易与文化.jpg
作者: [西] 欧阳安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出品方: 阅微
副标题: 16-17世纪中西交往图景中的东亚移民、贸易与文化
原作名: Islas de plata, imperios de seda. Juncos y galeones en los Mares del Sur
译者: 周萌 / 谢文侃
出版年: 2025-6
《季风海域的丝银对流:16—17世纪中西交往图景中的东亚移民、贸易与文化》一书聚焦于16至17世纪东亚海域在全球化初期的历史角色,通过移民、贸易与文化互动三个维度,揭示了这一时期东亚与西方交往的复杂图景。以下是主要内容梳理:
- 移民网络的形成
东亚海域成为移民流动的枢纽,包括中国东南沿海居民、日本倭寇、东南亚土著及欧洲殖民者的混合迁徙。这些移民不仅促进了人口流动,还构建了跨文化的商业网络与社会关系。
移民活动与贸易需求紧密关联,例如中国商人与日本、东南亚的互动,以及欧洲殖民者在东亚的定居尝试。
- 丝银贸易的全球化
以中国丝绸和日本白银为核心的贸易体系,成为连接东亚与欧洲的经济纽带。西班牙通过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将美洲白银输入东亚,换取中国丝绸,形成“丝银对流”的全球贸易模式。
这一贸易网络不仅改变了东亚经济结构,还推动了货币流通与市场整合,例如白银货币化对中国明朝经济的影响。
- 文化碰撞与融合
西方传教士(如利玛窦)通过科技、宗教与艺术传播,试图将东亚纳入基督教文化圈,但遭遇本土文化的抵抗与调适。例如,中国士大夫对西方天文学的兴趣与实用主义接纳。
东亚内部的文化交流同样活跃,如中日之间的书籍、艺术与技术传播,体现了“东亚文化圈”的韧性。
- 权力博弈与秩序重构
欧洲殖民势力(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与东亚本土政权(明朝、德川幕府)在贸易主导权上的争夺,反映了全球化初期的权力失衡与区域自主性。
倭寇问题、海禁政策与走私贸易的并存,揭示了传统朝贡体系与新兴海洋秩序的冲突。
- 方法论与视角创新
作者突破“欧洲中心论”,强调东亚主体的能动性,例如中国商人在贸易中的主导地位,以及东亚文化对西方影响的筛选性吸收。
通过微观史与全球史结合,呈现了“季风海域”作为动态交往空间的多元性。
总结
该书通过“丝银对流”这一经济现象,串联起移民、贸易与文化的三维互动,展现了16—17世纪东亚在全球化中的主动参与与复杂适应,为理解早期现代世界的跨区域联系提供了新范式。
季风海域的丝银对流:16—17世纪中西交往图景中的东亚移民、贸易与文化-电子书PDF/EPUB/MOBI/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