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1789:三城记

作者: [美]迈克·拉波特
加粗文字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品方: 纸间悦动
副标题: 三城记
译者: 夏天
出版年: 2020-6-1
定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789:三城记.jpg
1789:三城记

城市见证历史,从巴黎、伦敦、纽约,追寻1789的大革命时代

城市对于历史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它不仅仅是其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如果城市会说话,那么它们所讲述的一定是一段最真实也最精彩的历史。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历史其实正是由发生在城市中的大情小事构成的。

然而城市虽然无法言语,不能亲口说出它的故事,但所幸有人尝试着从城市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它们是如何推动和改变革命进程的。

这个人就是出生于美国纽约、师从法国史学者威廉·多伊尔的迈克拉波特,拉波特十分擅长讲述关于革命的历史,因为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现代革命,上一本读的他的作品《1848》,所讲述的就是十九世纪中期规模空前、席卷整个欧洲的大革命。

与众不同的是,拉波特讲革命总是有种独特的魅力,他可以将沉重的历史用一种生动活泼的方式娓娓道来,《1848》如此,这一本《1789》亦是如此。

《纽约时报》就曾这样评论他的作品:“书中叙事生动活泼。有时拉波特的政治研究可以被当做旅行见闻录。”

阅读政治研究书籍有如阅读一本旅行见闻录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或许我们可以在《1789》中找到答案。

在这本书中,拉波特着眼于城市对于历史的作用,一探现今的国际化大都市巴黎、伦敦、纽约的背后故事,看它们在18世纪下半叶时是如何遥相呼应、互相影响,作为革命和进步运动的舞台来推动历史进程的。

从城市空间到建筑,从象征意义到实际意义,甚至是城市景观,都可以成为改变历史进程的那一颗“螺丝钉”。

正如他所言:“城市是其自身历史的参与者”,一个城市中的一点点改变,都可能引发蝴蝶效应,然后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牵一发而动全身。

01.被法国大革命大火燃烧的巴黎

被世界各地的人们视为浪漫之都的巴黎,在1789年时曾经历过法国历史上最为血腥和动荡的一场革命运动,那时候的巴黎,如同燃烧于一把熊熊烈火之中。

当时的法国一片乱象,国家财政瘫痪,本来就已经非常苛刻的税收三级议会的作用下更为变本加厉,干旱使得粮食减产严重,这种恐慌更是蔓延到各个阶层当中。

拉波特在描写这些矛盾和状况的时候,也是从城市和建筑着眼的,比如他用路易十五广场的建设过程,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巴黎民众的不满情绪。

他提到《论建筑》的作者马克–安托万洛吉耶曾抱怨说的一段句话:“我们居住的城镇中,一座座房子乱七八糟地堆在一起,既没有条理也没有规划,更别说有什么设计。这种混乱情况在巴黎最为严重。”

诸如此类的城市的空间与场所的问题,总是会引起不同人群间的纷争,而这些纷争往往也正是构成革命运动的关键因素。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故事,所以各个历史中的大事件、大革命最离不开的就是人,这些事件无一例外地都是人类运动。

那么既然有人类运动存在,就必然要具备为这些人提供场所的空间,比如当时巴黎贫富差异明显的居住区域:富人聚居西部,贫民则居住于东部和北部;又比如法国大革命中巴士底狱陷落前夜各阶层人们聚集的罗亚尔宫。

无论是生活、居住,还是政治运动的需要,空间与场所的存在是至关重要的,人们会因为自己的生存条件是否被影响而心生不满,会将酒馆、俱乐部等不同场所作为适合各个阶层的政治场所,会在革命运动时将标志印刻在建筑物上以示所属,更会选择一个在当时看来最合适的作为目标的场所,就比如象征着国王专制统治的巴士底狱。

就像拿破仑曾说过的一句经典名言:“只有罗伯斯庇尔是真正站在平民一边,可最终他却被平民们送上了断头台。

人们往往会更加看重现实中的个人利益,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变成了政治危机,而巴士底狱成为了必然的目标,这座建筑的象征意义和政治意义就此转变。

当巴黎群众奔走相告“巴士底狱被攻占了,城门被打开了”的时候,一切也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甚至是巨变。这些变化不仅发生在法国,甚至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这把革命之火传播到很多国家,影响着无数正在遭受着苦难的人们。

本站书籍信息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出版商所有,仅限个人测试学习之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网站本身并不存储相关资源文件,若信息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邮箱1093067294@qq.com,站长一经核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