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王权与天下秩序MOBI,EPUB,AZW,PDF,TXT,KINDLE
从“天下观”到“古典国制”,探索中国古代天下型国家的形成与演变,深度阐释中国古代王权的二重性格。
本书在清理学界关于中国先秦至隋唐时期对“天下”的不同认识的基础上,重新返回史料,检视唐代以及汉代“天下”观念的具体含义及其变化的轨迹。
中国古代的王权与天下秩序 (论衡·译注).jpg
然而没过多久就又和天下问题正面遭遇。作为北京停留的工作之一,我把读王先谦的《汉书补注》作为每天的功课。读到卷七七《盖宽饶传》时,偶然注意到了盖宽饶因上谏宣帝的奏文内容而自尽的事件。在其奏文引用的《韩氏易传》中,有“五帝官(公)天下,三王(夏殷周)家天下,家以传子,官以传贤”这样一段文字。这被认为是以天下为公、要求宣帝让位于贤者之意,是“大逆不道”的。盖宽饶在被引送给狱吏之前选择了名誉的自杀。
汉初韩婴所著的《韩氏易传》今已不存。但是,我想到了和其所记旨趣大体相同的儒家经典,那就是《礼记·礼运篇》。《礼运篇》始于孔子与其弟子言偃(子游)的对话。孔子将大道行用的“大同”之世与大道隐没、不复行用的“小康”之世作了对比,认为“大同”之世的特征在于“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而“小康”之世则是“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据郑玄与《礼记正义》的解释,“天下为公”的“公”与“共”同义,所谓“为公”,就是将天下作为公共物品,逊让帝位予有圣德之人;“天下为家”则是将帝位私有并传与子孙。《韩氏易传》与《礼记·礼运篇》的内容是一致的。
这一场合的天下,指的是对于国家全体的最高统治权。如“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史记》卷六《始皇帝本纪》)所示,通常“天下”指的是实际支配所及的地域,反过来也指行使实际支配的天子/皇帝的国家最高统治权。主张这一最高统治权为公共之物,应为贤者所继承就是“天下为公”,尧、舜禅让所代表的五帝理想时代正与此相当。而国家最高统治权私化为一家所世袭就是“天下为家”,夏殷周三代正与此相当。在中国,三代以来,全部都是王朝国家,因此“天下为家”的时代是一直持续到了清朝的。
在北京对天下的考究就到此为止了。回国后,为了备课翻了翻《后汉纪》,看到了近末尾的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十月乙卯诏。在这一以向魏禅让为内容的诏书中,原样引用了《礼运篇》,称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故唐尧不私于厥子,而名播于无穷。朕羡而慕焉,今其追踵尧典,禅位于魏王”。我此前认为“天下为家”的时代一直持续的见解显然有误。赶紧查阅三国时代至唐代王朝交替期的史料,发现历代的禅位诏书或者即位诏书中必然会引用《礼运篇》的“天下为公”,如“天下至公,非一姓独有”(《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下)。尽管现实中的最高统治权为一姓所独占,但是值王朝交替之际,为了正当化统治权的委让,《礼运篇》都适时地被回忆起来了。
清末民国时期的康有为(1858—1927),从《礼记》中特别择取了《礼运篇》,以“天下为公”为基础构想了崭新的大同理想世界。其死后出版的《大同书》(1935年)将天下理解为广义的世界,倡言在太平大同的理想社会,由全地公政府(世界政府)实行超越了种族与阶级的天民统治。康有为自《礼记》中择取《礼运篇》,在孔教之中给予其同于《中庸篇》和《大学篇》甚或之上的地位。他的“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被赋予了完全崭新的内容。但是,“天下为公”的发现,绝非康有为个人的创举。凭借实力在现实中“以天下为家”的中国古代王朝的缔造者们,在获得自己的权力之前,也不停地适时回忆起了“天下为公”,主张国家最高统治权是公共之物,不应该为一姓所独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