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洞见:从科学到哲学,打开人类的认知真相

作者: (美)罗伯特·赖特
出版社: 读创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联合读创
副标题: 从科学到哲学,打开人类的认知真相
原作名: Why Buddhism is True?
译者: 宋伟
出版年: 2020-8

洞见从科学到哲学,打开人类的认知真相.jpg
洞见从科学到哲学,打开人类的认知真相.jpg

我想,还可以进一步证明我静修期间那次体验的合理性,但是已经没有太大必要这么坚持了,因为我并没有什么撒手锏一样的论据,说服你们相信鸟儿的歌声是我的一部分。说实话,我自己也没有认定鸟儿的歌声就是我的一部分。我的主要目的不过是说服你们相信我的感知并不是那么疯狂。我能做的就是这么多。想要你们真正地感受到我当时的体验,这种尝试最终还是会失败,就像所有神秘的体验一样,你必须亲身感受。

总之,不管你怎么看待我这段鸟儿歌声的经历,从中都可以看出,我所谓的“无我”体验其实都有两面。在本书前文中,我谈及的“无我”体验可以看作内在的。要求“内观”,审视自己的想法和感觉,然后问:“等一下,从哪种意义上讲,这些事物才能算作我的内在部分?”这也是佛陀在著名的“无我”开示中提出的基本问题。

但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可以称作“外在无我体验的体验”。要求“外观”世界,看皮肤之外的事物,问:“从哪种意义上讲,这些事物才能不算作我的一部分?”换言之,你所问的不再是所谓的“自我组成”是否真的是“自我”的组成部分,而是在问所谓的自我界限”是否真的是“自我”的界限。一方面,你质疑了你的直觉——你应该认同所有“内在”的事物,比如无来由的焦虑感,另一方面你质疑你的直觉——你不应认同大多数“外在”事物。

依我的经验,第一个问题可以引向第二个问题。我脚上的刺痛和鸟儿的歌声很难划定界线,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本来就不太认同刺痛属于我的一部分。我的“自我”崩解,使其组成内容看似更像外部世界的组成内容;我的“自我”扩散,使其界限变得模糊。

从这层意义上讲,内在无我体验和外在无我体验之间有一种逻辑延续性。但是,如果其中有逻辑存在,也就有矛盾存在。毕竟,如果谈论皮肤之内的“你”越不合情理,那么似乎谈论“你”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延续性也就越不合情理。如果你从传统佛教的角度来看,谈论皮肤之内的“你”从根本上讲是毫无意义的,那么认为“你”与外部世界之间有延续性的想法似乎也是毫无意义的。

在此我们回到本章开篇我所回避的那个问题:当脚和鸟儿、内在刺痛和外在歌声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时,我的感觉是与世界融为一体了,还是感觉自己变得虚无缥缈了——就好似“内在”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与“外在”的事物合而为一?

我不愿意回答这个问题的原因至少有两个。第一,说实话,我不确定自己的体验能否与二者之间的任一种完全吻合。另外一个原因在于,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就会陷于佛教思想家和印度教思想家的重大论争之中,其实这种重大的论争在不同流派的佛教思想家之间也存在

本站书籍信息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出版商所有,仅限个人测试学习之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网站本身并不存储相关资源文件,若信息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邮箱1093067294@qq.com,站长一经核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