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的深处王小伟--免费阅读资讯-电子书PDF/EPUB/MOBI/TXT

日常的深处王小伟--免费阅读资讯-电子书PDF/EPUB/MOBI/TXT

日常的深处日用之物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jpg
日常的深处日用之物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jpg

作者: 王小伟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品方: 见识城邦
出版年: 2023-11

第三章
衣服:一块仪式化了的布
穿衣是门学问
我的家庭情况比较特殊,女方总要在实验室做实验,自己带孩子的时间就比较多。我的动手能力一直很差,给孩子穿脱衣服特别费神,老得折腾。这个过程很不舒服,婴儿的配合度又低,老是这样拉扯,不利于培养亲子关系。不知道别人什么情况,我经常因此痛恨小孩。据说童话作家安徒生、桑达克也不喜欢小孩,估摸着应该是真的。一来他们的作品不是专写给小孩看的,主要是给大人看;二来,安徒生到死是个光棍儿,桑达克干脆是个同性恋。因为憎恶儿童而拒绝和女士谈恋爱,这是多么大的损失!相比之下,我对孩子的不满意主要集中在穿衣服上。
后来我在沃尔玛超市里发现了名叫onesie的连体衣,它将我从卑劣的人性中拯救了出来。onesie没有袖子和裤腿,就是一块围合的布片,给小孩的身子一股脑包起来,屁股底下留一个暗扣,扣上就能抱走,撕开就能换装。onesie显然是一种完全功能性的服装。后来不行了,老人接手以后情况陡变。老人很排斥onesie,非要给孩子穿得整整齐齐的。衣服要分上下,还得里三层外三层,一整片布是不可接受的。中国老人非要把孩子当成大人一样去拾掇,他们对孩子的着装是有诉求的,不完全是功能性的考量。其实,民国时期的儿童服装设计就讨论过这一问题。
既然老人有精力,也就没道理再去省事了。后来又发现了一个新现象,四五岁的孩子,已经开始出现有关服装的趣味,有些衣服爱穿,有些不爱穿。爱不爱穿不是指鞋子合不合脚,衣服是不是足够暖和和凉快,这些都是功能性的考虑,孩子对此通常不怎么敏感。孩子对衣服的款式反倒挺敏感的。衣服的颜色,上面的图案,以及基本的风格,等等,孩子往往有种直觉性把握。他们喜欢穿有蜘蛛侠、奥特曼等元素的衣服。孩子的趣味提示我所有衣服本质上都是制服,之所以好穿,是因为代表着一种潜在的角色。穿一件衣服,就是成为一种特定的人。想不想穿这件衣服,背后反映出来的是对特定角色的认同和接受。在这点上,大人和小孩没有任何区别,这能解释为什么有人一到五十岁就爱穿灰色夹克衫,据说这是正处级领导的专用皮肤。
技术哲学家唐·伊德有本书叫《技术与生活世界:从伊甸园到尘世》,由韩连庆翻译,可作为走入技术哲学的不二读本。在这本书里伊德用了一个隐喻,来介绍人当下的技术处境。在伊甸园中,人还没有技术,他/她赤身裸体,其知觉直接和世界相通。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技术呢?就从感觉到羞耻开始。吃了禁果以后,人开始难以面对自然状态,非要穿衣服。从《圣经》上看,衣服是第一人造物,穿和不穿与是非对错相关,堪称规范性起源。至此,衣服作为第一技术居于人与世界之间,构造了一种新的“在世界之中”。人从伊甸园堕入尘世之中后,成了今天的样子。穿衣是一个关键性要素。
从亚当的例子看,服装是一块仪式化了的布。粗分来看,衣服为了蔽体、遮羞以及扮演。蔽体是纯粹的工具活动,鸟羽兽皮裹在身上,能抵御寒冷。遮羞是规范性的,人伦关系透过禁忌来构建。扮演通常是超越性的,羽衣傩面,用来沟通神鬼。人差不多就是沐猴而冠,但这是从褒义上讲。帽子戴惯了,皮肤洗净了,慢慢也就成人了。技术史研究者白馥兰近来提出低技术(low tech)的概念,认为和计算机人工智能等高技术(high tech)相比,低技术更值得深入观察,它直接和普通人的生活相关。穿衣该算是典型的低技术。

日常的深处王小伟--免费阅读资讯-电子书PDF/EPUB/MOBI/TXT

标签
pdf 历史
本站书籍信息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出版商所有,仅限个人测试学习之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网站本身并不存储相关资源文件,若信息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邮箱1093067294@qq.com,站长一经核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