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岩波日本史 第七卷)MOBI,EPUB,AZW,PDF,TXT,KINDLE
作者: [日]田中彰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原作名: 明治維新―日本の歴史【7】
译者: 张晶 / 马小兵
出版年: 2020-5
页数: 216
定价: 58.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岩波日本史
ISBN: 9787513338240
明治维新
不平等条约
佩里将军于1853年抵达浦贺,标志日本与西方的关系以及围绕这些关系产生的政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诚然,他通过谈判达成的协议,较之列强在打败中国后得到的通商协议相比,或者与实际上将要在1858年同日本签署的通商协议相比,都不是那么苛刻、那么不平等;尽管如此,当时许多日本人仍然认为条约不可接受,并认为佩里协议印证了他们的忧虑。因此,日本人对预期将要到来的危险的讨论(关于这些讨论我们已在上一章做了考察),转变为关于现实世界事件的辩论。学者之间的分歧转变成掌权者(包括官员和大名)之间的斗争。最重要的是,争论的地域和社会边界大大扩展,使与列强的关系问题成为真正的“国家”问题,并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这一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如前所述,佩里的要求促使幕府召集藩主协商,从而使他们得以参与政治决策。在本章将要讨论的第二个阶段,在基本没有征询藩主的情况下,幕府的态度逐渐改变,并在1858年夏天与列强签订的全面通商协议——所谓不平等协议——那里达到顶点。这个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江户通过外交实践学到的“现实主义”。然而,在政治上,它却揭示出幕府的主张与封建阶级大部分人的看法之间的鸿沟,一个将要带来强烈不满的鸿沟。因此,在最后一个阶段,对条约的反对变成反对制定条约之人、甚至他们所属政权的理由。结果,外交事务成为此后十年中大多数时候国内政治斗争的关键。
谈判
佩里条约以及那些以它为范本达成的协议难以满足西方列强的胃口,这一点在条约协议签订后不久,很快即被包括日本人和外国人在内的相关各方认识到。事实上,假如英国和俄国这两个在远东具有最大利益的国家,1854年没有在克什米亚交战,而紧接着克什米亚战争的英国与中国的冲突即所谓第二次鸦片战争也不存在的话,下一步会来得更早。这两个事件一起使列强——包括那些没有直接介入冲突的列强(美国于第一个冲突、俄国于第二个冲突),把注意力投向欧洲和中国而非日本,这就使幕府通过佩里条约赢得的喘息空间拉长了好几年,一直到1858年,可以基本免受外国干涉。
但这并不意味着其间的几年可以万事太平,或者对日本来说无足轻重。一方面,幕府和藩国在此期间都发起军事改革,以期当下一次冲突来临时,能够更好地应对。例如,幕府在长崎建立了一所由荷兰人担当教官的海军训练学校,在浦贺建立了一个造船厂;包括水户、萨摩和肥前在内的强藩也都创建了修造舰艇、制造大炮的西式工厂。与此同时,官员们开始寻求一种能够接受的外交政策,这种政策更多地着眼于国际情势的现实考量,而较少顾及日本内部意见分歧的调和。
这一切发生在德川会议的高级成员堀田正睦(1810-1864)领导下——堀田正睦的提拔显示了江户权力平衡中一个微小但影响重大的转变。阿部正弘发现,在1854年3月之后,面对幕府内部两个集团不断加剧的冲突,维持自己在幕府的领导地位变得愈发困难。这两个集团之间的分歧,在他们对去年的外交政策的反思中已经显现:一边是与井伊直弼相近的高级谱代大名,他们冀望日本的对外关系朝着既有利于幕府也有利于日本全国的方向发展;另一边是由齐昭领导的若干德川家系,他们力推一种比较强硬、更加符合他们作为半独立君主利益的外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