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史(校订版) MOBI,EPUB,AZW,PDF,TXT,KINDLE

中国货币史扛鼎之作,开拓钱币学研究者的视野,促成钱币学的形成
【内容简介】:
我国古代货币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本书记述了我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的六次重大的演变: 一、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二、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 ;三、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 四、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五、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 六、由手工铸币向机制纸币的演变 。

中国货币史(校订版).jpg
中国货币史(校订版)

货币购买力的变动,占本书的主要部分。这一方面的研究,在中国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花的时间最多,占的篇幅也最多。前人所研究的多偏重货币的形制。钱币学家研究的对象是钱的形状,钱文的书体,把各代的钱名,像流水账一样抄录下来就算了事,有时连钱的重量和成色都不注意。至于钱的购买力,或为什么发行某种钱,发行后对于人民生活有什么影响,对于政治有什么影响,那是更加不问了。其实古钱的形制只是古代货币的躯壳,它的生命或灵魂是它的流通情形,尤其是它的购买力。它的遗体之值得我们研究,正如化石之值得生物学家研究一样,那是不可否认的。但如果我们能够从鸟类化石的研究而知道某种鸟在古代是怎样飞,发出怎样的叫声,其寿命如何,对于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等等,岂不是更好么?另外有些人是研究货币的制度,而且也偏于近代的币制,如银本位,银两的种类,各地银两的成色,钞票的形制等。这些人对于清以前,多是几句话就带过去了。他们比古钱学家自然更加接近货币经济学,但其忽视货币的购买力及其变动的影响,两者是没有分别的。这无疑是资料不易搜集的缘故,也因为中国的货币理论不发达的关系。货币本身就是一种制度,所以制度的研究,自然很重要,可是也不应当过分强调制度的重要性。清末以来,留心货币问题的人,正是犯了这种毛病:他们似乎相信制度万能,以为日本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富强起来,在于变法,在于货币制度好;所以你上一个条陈,我提一个建议。研究货币学和货币史的人,主要就是致力于搜集一些法令和条例,甚至不问这些条例曾否实行和得到贯彻。似乎只要货币单位定得好,货币种类选择得好,就能算是一种好的货币制度。不知货币制度的善恶成败,既不在于钱形的美观与否,也不在于单位的大小轻重,而要看货币的购买力能否维持,使其不致搅扰人民的经济生活。以往研究货币史的人,多忽略了这一点,对于历史上的一些重要现象,多不加研究和说明,譬如为什么梁武帝铸铁钱使物价上涨,汉武帝铸银币也使物价上涨;为什么董卓铸小钱是通货贬值,蔡京铸大钱也是通货贬值。中国货币的购买力,短期看来,变动得非常激烈。中国自汉以来,物价涨到万倍以上的至少有五六次。至于因天灾人祸所引起的一时的局部的小波动,那是不胜枚举。

而中国历代政府实行货币贬值的方法也是应有尽有,先用减重的方法铸小钱,再用变相的减重方法铸大钱,最后又用纸币来膨胀。用小钱就是尽量减轻钱的分量,汉初的荚钱和董卓的小钱都是属于这一类。但用这种方法,贬值程度还有限,汉初由十二铢重的半两减成三铢重的荚钱,只能膨胀四倍,就是减成一铢,也不过十二倍。董卓将五铢钱改铸一铢重的小钱,也止是膨胀五倍。大钱就比较严重了,例如王莽的错刀,一个钱便当五千,两把刀就能收买人民手中的黄金一斤。三国时孙权的大泉和清咸丰时的大钱都是属于这一类,历代的当十钱还算不得什么。宋以后用纸币来膨胀通货,伸缩性更是无限了。纸币膨胀又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一面膨胀一面改发新钞,宋、金、元都是用这种办法;另一种是一直膨胀下去,如明朝的大明宝钞,就是用这种办法。研究中国历史的人,如果不明白币值变动的情形,就容易作出错误的结论。如日本有名的汉学家桑原骘藏,因看见《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说宋室南渡时东南岁入不满千万,到淳熙末增到六千五百三十多万缗,就说是因为对外贸易发达的缘故。其实一大部分是通货膨胀的关系。这同中国史家对于唐肃宗晚年岁入的增加归功于刘晏的转运政策一样,同是忽略了货币的因素。

本站书籍信息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出版商所有,仅限个人测试学习之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网站本身并不存储相关资源文件,若信息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邮箱1093067294@qq.com,站长一经核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