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1914~1918年的世界(全2册)MOBI,EPUB,AZW,PDF,TXT,KINDLE
作者: [德]赫尔弗里德•明克勒(Herfried Münkler)
出版社: 索·恩|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原作名: Der Große Krieg: Die Welt 1914 bis 1918
译者: 钟虔虔
出版年: 2020-11-30
大战:1914~1918年的世界(全2册).jpg
“德国式自由”
在政治宣传战的中心阵地,德国知识分子被迫后撤并转为防守,他们仅剩的机会就是开辟自己的舆论战场,并寄望于它能成为主战场。为此他们赋予自己的国家某种特殊地位,而且他们用“德意志文化”和“德国式自由”的概念来强化这种地位。在随后的讨论中,一种以德国为荣的“特殊道路”意识应运而生,它把德国地处欧洲中心这一事实拔高成一种精神上的优势。 [132] 当然,俄国本来就被刻画成野蛮、独裁、“近似于蒙古”的国度,所以“特殊道路”其实是把德国和法、英两国区别开来。这一点主要体现为,在“德国式自由”的建构过程中,法国大革命所说的“自由”就算没有被全盘否定,至少也被弱化了。德国人把“1914年”变成某种历史性象征,并且主要用它来抗衡同为政治象征 的“1789年”:自大革命以来,各国宪法的发展都要以法国为标准,人们也以法国为标尺衡量德国的政治水准。现在,“1914年思想”之所以出现,就是因为德国要建立自己的政治标准,贯彻自己的价值观,它们将不同于法国大革命提出的标准和价值观。 [133] 不过德国人还是借用了“革命”这一概念:面对战争动员和举国上下欢欣鼓舞的情绪,包括国民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约翰·普伦格(Johann Plenge)在内的知识分子就提出了“德国革命”的说法;他们认为这次“革命”的意义等同于1789年革命,但它与后者的区别在于,这是一次全民参与的革命,目标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化。 [134]
知识分子们以不同的方式强调,正是德国文化赋予了德国特殊的地位:有的人,比如托马斯·曼就在《战争随想》中对比了“德国文化”和“西方文明”,强调前者价值更高;另一些人,比如法学家奥托·冯·祁克(Otto von Gierke)则着重指出德国人对于“世界文化”的贡献。“如果我们拯救德国文化,为它注入新的活力,提高它的地位,那么我们同时也是在为世界文化尽一份力。德国文化能带给人许多灵感,少了它的血液,世界文化也会变得寒酸而且肤浅。没有哪个文化民族不曾从德国文化中汲取养分。”祁克还认为德国文化和法国、英国的文化不同,它不为自己争取优势地位,而是为其他文化提供发展的动力,帮助它们更上一个台阶。“我们明白,每样土生土长的文化都有其特殊价值,也认为文化多样性正体现了人类的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