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我: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的西方人文艺术史

作者: [意]英格丽·罗西里尼
出版社: 未读·天津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的西方人文艺术史
译者: 宇华 / 周希
出版年: 2020-12-1
页数: 416
定价: 78.00

认识自我: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的西方人文艺术史.jpg
认识自我: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的西方人文艺术史.jpg

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无比坚定地选择苏格拉底作为自己的导师。由于苏格拉底没有留下任何著作,柏拉图将他作为自己作品中的虚构人物,用对话来表达他的哲学本质。公元前427年,柏拉图生于一个贵族家庭,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第五年,柏拉图目睹了敬爱的老师苏格拉底惨死,那时他28岁。可能是害怕老师的门徒会遭到更多报复,柏拉图逃离雅典十多年。在漫长的自我放逐期间,他去过的地方包括埃及、吕底亚和意大利南部的大希腊地区。公元前380年,晚年的柏拉图回到雅典,在郊外的一片橄榄林中建立了著名的“学院”。在其入口处立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不懂几何者,勿入。”

柏拉图将他的哲学建立在一个假设之上:现实世界的真正本体,被包含在他称为“理念”(idea)的卓越、永恒的万物原型之中。柏拉图所说的“理念”,不带有我们今天赋予该词的主观心理特质,而是一切现实事物的一种无形、非物质的原型,时刻处在神圣完美的维度当中,超越了俗世所在的不完美维度。

因为其代表着更高级的现实,柏拉图与巴门尼德所说的理念,只有在不通过感官经验的情况下才能被人的心灵所触及。与毕达哥拉斯一样,柏拉图也声称,灵魂曾居住在一个神性理念的水晶王国,也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表达形式。但是,当灵魂开始进入肉体的樊笼,关于最初优美状态的记忆就消失了。在对话录《理想国》(The Republic )中,柏拉图用“洞穴隐喻”来描述人类在尘世生活中的局限。他写道:“想象一下,一群囚犯被人关在一座漆黑的洞穴里,他们的腿和脖子都被五花大绑,还被逼着注视面前的岩壁。在他们身后,有一个火堆正在熊熊燃烧。在火堆和囚犯之间,有人搬运着不同的东西走来走去,比如用木头、石头和其他材料制成的动物雕塑和人像。”

囚犯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只能看到投射在面前墙上的物体影子。这个隐喻的喻义是:人类感官的认识,就像那些被缚的囚犯,是存在于一个世界上的不完美工具,只是完美而永恒的理念的模糊复本。

是什么使得人性落入如此悲惨的境地?出于典型的希腊作风,柏拉图从未深究过这一点:即使他能认识到人性的荒谬,也从未将“负罪”的概念与人的局限性挂钩,更从未想过以渎神的罪名来惩罚人类。

本站书籍信息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出版商所有,仅限个人测试学习之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网站本身并不存储相关资源文件,若信息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邮箱1093067294@qq.com,站长一经核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