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一部欧洲观念史MOBI,EPUB,AZW,PDF,TXT,KINDLE
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恩斯特·布洛赫奖得主、布鲁诺·克赖斯基奖得主------霍耐特最新作品
如何理解政治和文化上的自我形象
一部关于欧洲社会核心观念的思想史
英德法三种思想传统的融合与碰撞
承认:一部欧洲观念史.jpg
从康德到黑格尔:承认与自我规定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知道了对于他者的承认的依赖有两种不同的形成方式,它们分别是怎样诞生,以及在现代的进一步历史进程中不断加固。在新时代的法语思想界中,人们很快就从这种依赖中推测出某种危险的东西,因为通过将个人的人格特征进行某种社会式的归属,我们一定会陷入迷失自我的危险;而英国的思想家则更倾向于从发生在当地的启蒙运动中看到一些积极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东西,因为在休谟、斯密和密尔看来(尽管他们彼此间有很大的不同),人们在对他者的价值评判的依赖中意识到,有必要进行一种道德上的自我控制,而这一点对于共同福祉的增长是有利的。因此,我们今天称之为“承认”的东西,在这两种哲学文化中有着截然不同的意味:在法语语境中它首先(或具体或普遍地)被设想为由他者发出,并且意味着赞同一个主体的某种特定的人格特征,或是将某种特征归属给一个主体;在英语语境中,这一概念则更多的是从追求承认的主体出发被构成的,它应当意味着,主体从整体上赋予个别的他者或社会共同体以规范性的权威,并且在道德的层面以这个权威为标准调整自己的行为。但在上述两种情况中,承认都很少被视为一种发生在两个具有同等地位的主体之间、彼此同时相互进行的事件;如果我没有弄错的话,只有在德语语境中才产生了上述理解,与这一概念同时诞生的,还有关于承认的整个理论。
在现代伊始,哲学的发展在德国突然爆发,这种突破所发生的社会文化的前提,自然非常迥异于同一时期在法国和英格兰占统治地位的状况。在被等级制度所统治的法国,一种高度集中和绝对的君主制使得社会结构的巨大变革主要是以斗争的形式进行,也就是说,占统治地位的贵族和早期市民阶层用尽一切手段,去争夺国王所给出的象征性地位和特权;于是,社会哲学讨论中的关键议题就会在很长的时间中都集中于,就如我所猜测的,人人都被迫卷入一种围绕着国王的恩宠和名望所进行的斗争,而这种斗争一定会产生一些危险的后果。相反在大不列颠,时代的动荡不太被人们视为社会冲突范畴中对于具有道德约束力的生活形式的威胁;正如我所表明的,在这里社会哲学思想的关键议题是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自然本性是否有足够团结一致的同情心,去对抗资本主义精神那危险的主导地位和自私自利的优先性。在这两个国家中,一旦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和构成的观念开始传播,社会文化的特征也就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在法国,正如已经说过的,自恋 的概念作为承认观念的载体,更多的是一个强调消极方面的概念,而在大不列颠,同情 这一带有积极色彩的概念则很快承担了承认这一角色。在现代开端处的罗马—德意志帝国对于社会哲学思想的决定性挑战无非是,这个国家就像一张地毯那样被分割成好几个诸侯国以及一些“自由”城市,因此并不具有任何内在的凝聚力,它不够中心化,不足以从中找出一场社会精英为争夺权力和特权而进行的广泛斗争;它在经济上也不够发达,不足以产生对于资本主义精神传播的初步预感。由于自由城市之外的封建统治结构长期存在,市民阶层在政治上也始终没什么力量,但和欧洲的许多其他国家不同,市民阶层却具有很高的社会声望,因为他们对于行政部门、教育和文化生活都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并因此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阶层。 (1) 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完全合理的:在17和18世纪的德意志诸国中,在这种高度分裂和不发达的状况下,究竟是否存在这样 一种本地思想家必须以某种方式去加以阐释的社会性挑战;人们或许会认为,在这里的许多地区,封建时代的等级秩序还远没有被碰触,以至于社会承认机制中的存疑之处根本还不可能成为一个话题。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政治上四分五裂的德国已经存在某种类似于社会哲学关键问题的东西,这些讨论是一个关心政治的同时代人无法忽视的,于是,对这个国家来说存在这样一个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