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鸽子-帕特里克·聚斯金德

作者: [德]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作名: Die Taube
译者: 蔡鸿君 / 张建国 / 陈晓春
出版年: 2020-1

鸽子-帕特里克·聚斯金德.jpg
鸽子-帕特里克·聚斯金德.jpg

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都或多或少有些社交恐惧症,能发信息的时候绝不打电话,能避开的时候尽量不打照面,就算坐在一个办公室里,能用聊天工具解决的问题,绝对不会站起来喊一声。

很多时候都是顺应着自己的主观意识,不经意间的就做了选择,并非刻意而为之,但这些恐惧感导致的逃避行为俨然已经逐渐成了人们的一种通病,如果能够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里不受外界的各种“打扰”,那可真是万事大吉了。

聚斯金德的《鸽子》描写的就是这样一个活在恐惧之中的人,他不仅是社交恐惧,而是对于周遭的一切都充满了恐惧,在故事中的主人公约纳丹看来,他之所以恐惧这一切,是“因为他不喜欢动荡,讨厌那些打破内心平衡、扰乱外界生活秩序的事件。”

然而事实上,一只鸽子就足以成为约纳丹眼中的动荡。

你心里的“鸽子”是什么?

其实,在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里都有着这样的一只鸽子,一只随时可能会破坏秩序,引起恐惧的鸽子,只不过,有的人赶走了鸽子,有的人却是被鸽子赶出了家门。

生物都是有着趋利避害的天性,躲避着可能带来伤害的一切,于是,假想敌便不断产生,小心翼翼维护的安全领域和尊严,其实是那样的不堪一击。

敌人当真那样强大吗?很多时候,只不过是我们自己强加给它的一场内心戏而已,譬如让约纳丹恐惧万分的那只鸽子,它还没有做出任何行动,却已然引起了对方的一系列遐想,似乎它的头是高昂着的,眼睛是充满恐吓的,嘴巴随时可能啄上一口。

那么它究竟造成了什么伤害呢?最多可能只是留在走廊的那一坨鸽子屎罢了。

在很多时候,恐惧的来源都不过是一场自导自演的内心戏,然而这场内心戏的威胁却是很难去克服的,为了躲避这场戏份的上演,我们甚至希望自己变成一个壁花,可以隐身起来,不需要被关注和讨论,就像电影《壁花少年》中那个内向敏感的少年查理,他默默无闻地做着“壁花”,但这并不代表他什么都不在乎。

查理是幸运的,因为他的在乎以及他做的事,总归是有人懂的,查理的朋友帕特里克读懂了他:“你看见事情,你理解事情。你是在一旁默默观察的人。”

其实约纳丹又何尝不是,在乎才会更害怕失去,而失去便会带来恐惧,至少约纳丹是真实的,而现实生活中,带起面具“假装外向”的人其实并不在少数。

这些“假装外向”的人在同学、同事的眼中,他们也是一样地热情开朗,与人谈笑风生,落落大方。可是又有谁知道,活泼外向的表象之下,是一层坚固的铠甲。

这让我想起聚斯金德在另一部作品《低音提琴》中说过的一段话:

“这是一出描写一个人在他窄小的房间里生存的戏,在创作过程中我始终会联想到自己的经历,就仿佛是我自己会在那变得越来越狭窄的房间里度过我的大半辈子,而要离开它于我而言是如此的沉重,但我希望,有一天我能找到一间房子,它小到可以紧紧地缚住我,以便我在离它而去时也可以随手带上它。”

我们躲进自己的房间,害怕与它分离。

聚斯金德对于这个社会总是心怀悲悯的,他善于去洞察别人的内心世界,然后用大片大片的心理描写将那些恐惧、不安与困惑细细剖析出来,让那些可能仅仅在几十秒钟之内突然产生的想法充满了张力,人物也更加饱满。

莫言曾评价聚斯金德是“能让自己的书充满独特气味的作家”,因为他总是将更多的关注和目光给予社会底层的一些小人物的内心状况,去深入挖掘,深度刻画,然后以点到面地影响到每一个读过他笔下故事的人,我们从这些故事中读懂人物的恐惧,然后从这些惶恐不安的内心独白里,也尝试着去直视自己对于现实世界的一些逃避。

与其逃避不如试着逃离,逃离内心的孤岛,那个自以为安全无忧的24号房,打败心中那只困扰我们的鸽子。

本站书籍信息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出版商所有,仅限个人测试学习之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网站本身并不存储相关资源文件,若信息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邮箱1093067294@qq.com,站长一经核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