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谈自然观(套装共2册)MOBI,EPUB,AZW,PDF,TXT,KINDLE
稻盛和夫主编,探讨与自然长期共生共存的对策与方法。
与自然和谐:低碳社会的环境观
与万物共生:低碳社会的发展观
稻盛和夫谈自然观(套装共2册).jpg
信息环境的“原本指向”
通过将安田老师的模型与我们的模型结合,可以形成原本指向型生活方式与适应指向型生活方式的对比,以及稻作渔捞与农耕畜牧两种文明模式的对比等多种对比方式。虽然可以有不计其数的对比组合,但是在此我想从信息环境学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全面地概括各类文明的实质性含义(见图4-9⑥)。
有趣的是,稻作渔捞文明社会似乎是通过周边的自然环境、共同体的氛围、祭祀仪式与表演的欢愉程度、共同体固有的心理及生存方式等,试图从“信息环境”的角度,靠近遵循人类原本遗传基因和大脑设定的森林原住民的生存方式。与此相对,农耕畜牧文明及其终极模式——近现代科学技术文明,是通过极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便利店和空调,从“物质和能源环境”的角度,靠近森林原住民的生存方式。从靠近森林原住民的方式来看,以上两种文明是通过“心理”与“物质”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式来实现的。值得注意的是,在农耕文明模式中,出现了显著的倾向于“物质”的现象,而几乎没有“信息”抑或“心理”的元素。然而,稻作渔捞文明不管是被动还是主动的选择,它脱离了狩猎采集型生存方式,向第一次工业革命发展。但是,建造梯田的村落很明显属于信息环境领域的原本指向型文明。我们无法否认,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回归初心、回归自然。通过以上方式,逐渐建立使两个文明对立的角度,十分有研究意义。
从“原本指向”的角度出发,能为很多人们关注的问题提供解答。比如,一直引起热议的“日本绳文时代[1]应该已经存在稻作栽培技术,但为何没有得以发展”这一问题。若将“绳文文明”看作在稻作渔捞文明(起源于长江流域)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另一种生存模式,那么从绳文文明比较显著的原本指向发展轨道来看,它避免不必要的适应性行为,根本目的是尽可能回归原本的狩猎采集生活模式。因此,只要森林中有足够的美味果实等适合生存的食材,再通过开发食物储存方式,储备足够一年的食材,就没有必要进行适应性较强的种植栽培作业,这应该是很自然的选择。可以说,日本绳文时代的人选择的是“收集储备型渔捞”生存方式,这种生存方式的适应性程度略高于狩猎采集型生存方式,但是低于稻作渔捞型生存方式。我们可以通过更显著的、出现在信息环境中的“原本指向”这个关键词来理解以上结构。现代人普遍认为,绳文时代应该发展稻作栽培技术,这一想法是基于“从原始向文明发展”的前提,我们必须关注到,这一想法是盲目的,是受农耕畜牧文明的“适应指向”的影响而产生的。
通过将以上两种文明进行对比我们必须认识到,农耕畜牧文明导致了如今我们不得不正视地球有限性的问题,农耕畜牧文明所引发的各种矛盾,可以通过稻作渔捞文明来解决。
以上是我较为主观的论述。生命文明科学研究萌芽于以生命科学为核心的自然科学的土壤中,如果人们能从生命文明科学研究中发现侵蚀地球的文明的病理之所在,能重新审视形成文明病理的根源的价值观缺陷,那么即使我们的研究只是凤毛麟角,我也深感荣幸。希望通过以上研究,人们可以在强大的自然科学的支撑下,将自然与自身的生命联结,通过知识与认知,开创值得信赖、未来可期的新文明。
接下来,我们将以先进的生命科学为武器,形成有效的研究模型,通过验证的方式逐一攻破现代文明的病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