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的巅峰:看不见的清明上河图--免费阅读资讯-电子书
入世的巅峰:看不见的清明上河图--免费阅读资讯-电子书
第七章 文明的证据
画家有一种私密的野心,在那个没有摄影术的年代里,用他高超的写实能力去为后世留下一些文明的证据。
酝酿许久,汴河终于在蓄势待发中迫不及待地伸展开来,“水到”则“渠成”,它很快占据了画面的主体。也可能是被画家在后台藏了太久,汴河有些“憋屈”,当聚光灯打在身上的时候,宣示主权的机会到了,立马就气势恢宏地一字铺开了各式各样的大船。
客船、货船、漕船、游船、画舫……河上百舸争流,一派繁荣忙碌的景象。张择端用媲美科技工程画一般严谨写实的笔触极度细致地为它们一一作像,毫不敷衍,就连船身上每一颗铆钉都清晰可见。
这一点其实是《清明上河图》真迹与后世出现无数仿本、赝本的最明显区别,哪怕在明代大家仇英的仿本里,对各种船只也是潦草粗糙地带过,仿佛只是几笔勾出了一个轮廓,示意这是艘船罢了,令人好生失望。
张择端对细节的执念似乎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这也许与他界画出身的深厚功底及敏锐细腻的观察力有关。也许在25厘米的画幅里全神贯注地用工笔细细去雕琢一个宇宙,对他而言是一种冥想修行的方式。
就像敦煌那些漆黑的洞穴里,来自小亚细亚的僧侣艺术家们在微弱的烛光下一点点画出他们的信仰一般,他们的灵魂已经全然倾注于画面之上,已经不再需要更多解释。
或许我们也可以猜测,画家有一种私密的野心,在那个没有摄影术的年代里,用他高超的写实能力去为后世留下一些文明的证据。
西方历史的叙事,常常给我们造成一种中国古代科技落后的错觉。这不但是一种误解,甚至是一种偏见。
类似于我们当下所说:科技是硬实力,文化是软实力,文明的语法更多地体现在软实力上面,因此古代中国常常将作为底层硬件的科技当作一种心照不宣的事实,很容易被忽略过去。
其实北宋科技与手工艺都非常发达,英国史学家李约瑟曾经翻译过沈括的《梦溪笔谈》,惊为天人,评价他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船舶设计专家席龙飞研究《清明上河图》里的纤夫拉着桅杆纤绳的画面,惊叹它完全符合现代高等数学里的悬链线方程。
如果说张泽端只是一个文人和艺术家,那他就很难精确地抓住这些细节。正如沈括不但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还是一位积极参与社会改革变法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因为在中国古代,读书是不分文理专业的,是一种非常值得现代借鉴的通识教育。
没有哪个文人学者会将自己书画家、艺术家的身份单独剥离出去,这些都是现代思维所贴上的标签。为了成就自己,他们只会孜孜不倦地探索。天地间的学问互相缠绕,彼此息息相关,无法分离割裂地去看一个问题。说到底,任何一门学科都只是理解宇宙的不同视角,就像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那样,只有不断扩展自己的意识边界,不断丰富自己看待这个世界的视角,最终才能圆融贯通。
古人没有“跨界”的概念——我们说到这个词语是因为意识到了所谓的“边界”;然而学问是没有边界的,那些世界不过都是人们用头脑里的条条框框去作茧自缚罢了。就像金庸借小说里人物之口说的那样:武功如分门派,就已经落了下乘。
作者: 郑轶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时代华语国际
副标题: 看不见的清明上河图
出版年: 2023-5-1
页数: 320
定价: 88元
装帧: 精装
入世的巅峰:看不见的清明上河图.jpg
入世的巅峰:看不见的清明上河图--免费阅读资讯-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