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乌合之众MOBI,EPUB,AZW,PDF,TXT,KINDLE

突破传统认知,颠覆《乌合之众》认为群氓无脑、群体狂热的普遍观点;

大众视角,与我们擦肩而过的行人、追星现场涌动的人潮、网络上的百万转发。从亲切可感的日常生活中探寻“人群”的行为;
跨学科研究,不限于心理学的案例,综合运用心理、社会学、认知科学、计算机模拟实验、生物学的新发现。;

轻松好读,文笔风趣,一本好懂的群体心理学入门,用漫画式的轻松文笔描写心理学实验,不要枯燥数据,只有出乎意料的实验结果。

新乌合之众.jpg
新乌合之众.jpg

帮一把,还是快逃开?

1964年3月13号,28岁的酒吧经理基蒂·吉诺维斯(Kitty Genovese)在纽约皇后区的家门附近被人当街杀害。这起凶案成为当时的头条新闻。那是凌晨3点,年轻的基蒂下班回家路上不幸碰上了温斯顿·莫斯利(Winston Moseley),这个变态杀手尾随她走过整个宁静的邱园社区,在她后面足足跟了一个多小时,而后掏出匕首,对她连捅数刀,致其死亡。
这类惨绝人寰的凶杀案一般会引起一系列报纸专栏报道,给美国屡见不鲜的袭击杀人案的长名单上再添一笔。但是今天,我们会在各类心理学教科书中读到这起案件。基蒂·吉诺维斯之死出人意料地成了一项科学发现的起点。
1964年3月27日,年轻女子遇害的几天之后,一名《纽约时报》记者发表了题为《38名未报警的目击者》的文章,梳理出杀人案现场始末。报道者将矛头直指38名透过自家公寓窗户目睹了凶杀案发生的邻居。整个事件中他们无一人施以援手,甚至无人报警,是他们的麻木不仁放任了罪行发生。
是怯懦?是冷漠?这种群体性的无动于衷是否还有其他的解释?读到这篇报道的早上,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比波·拉塔内(Bibb Latané)的内心升起了这一疑问。为了探究清楚旁观者的心理,他与同事约翰·达雷(John Darley)一道着手设计实验。
4年之后的1968年,二人才迎来了他们的第一批被试。其中有一名纽约大学的学生,我们就叫她雪莉吧。教授首先将她带进一间形似录音棚的小房间里坐下,告诉她将加入一场讨论,和学生融入大学环境时遇到的困难有关。借助一套音响设备,她能跟旁边房间里的另外5位被试对话。心理学家解释,之所以把他们分开在不同的房间,是为了让他们不暴露身份,这样谈起话来能更无所顾忌。讨论时每个人轮番发言,有两分钟阐明观点。一个人说话的时候,其他人的麦克风处在关闭状态。
拉塔内教授还强调,他不会听交谈内容,只想事后听听每人的体会。所以除了讨论组内的成员,谁也不会知道当天各位都说了什么。逐一解释清楚这些以后,他退出房间,合上了门。

本站书籍信息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出版商所有,仅限个人测试学习之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网站本身并不存储相关资源文件,若信息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邮箱1093067294@qq.com,站长一经核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