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姓氏文化 MOBI,EPUB,AZW,PDF,TXT,KINDLE

作者: 李吉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 2020-10
页数: 212

中国人的姓氏文化.jpg
中国人的姓氏文化.jpg

凝聚血亲的基石 行使族权的殿堂

宗祠,也称祠堂、宗庙、家庙,是宗族祭祀祖先的地方,被视为血缘崇拜的圣殿。人类对祖先的崇拜由来已久,早在氏族社会已经盛行,在殷墟遗址中,就发现有为祭祀墓主而建造的享堂。殷商时期,同姓者有共同的“宗庙”,同宗者有共同的“祖庙”,同族者有共同的“祢庙”。到周代,由于宗法制度的确立,庙制逐步完备,《礼记·王制》有“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的记载。这里所说的“七庙、五庙、三庙、一庙”,是根据不同的社会地位,可在宗庙中分别设置和祭祀七代、五代、三代、一代以上祖先的亡灵。庶民不设宗庙,在寝堂中祭祀祖先。宗庙是宗族血脉所系,也是宗族盛衰的标志。兴旺的家族,四时祭享,香火不断;衰败的家族,则宗庙残颓,香火断绝。尤其是帝王的宗庙(也称太庙),不仅是宗族的象征,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是国家举行大典、宣布重大决策、新君继位、策命大臣、召会诸侯的场所。历代帝王都将宗庙看作王权统治的精神支柱,是国家权力的重要标志。“宗庙社稷”的存毁往往成为一个朝代、政权兴亡更替的代名词,所以《左传》上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是说,敬宗祭祖与整军经武,都是关乎国家兴亡的大事。每当改朝换代之际,新的统治者在营建宫室时,首先要营建宗庙。今北京天安门东侧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就是明、清皇室的太庙。

民间的祠堂,是西汉时才发展起来的。秦汉时,往往在帝王陵墓所在之地建立祠堂,以便祭祀,故也称为“享堂”,因所用建筑材料多为石块,也称“石室”。民间也有仿效。现存于山东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铺孝堂山的郭氏墓祠,是已知国内保存最为完整、建筑年代最早的民间祠堂实物。孝堂山原名巫山,因山上有郭孝子墓和祠堂改称孝堂山。根据其祠内存有“泰山高令明永康元年(公元167年)十月二十一日故来观记之”。“平原隰阴邵善君以永建四年(公元129年)四月二十日来过此堂叩头谢神”的两幅题铭,以及祠内的画像风格推断,其建筑年代约为公元1世纪前后。石祠坐北朝南,面阔4.15米,进深2.15米,高2.64米,石祠内部三个壁面及石梁两侧,刻满各种历史故事和反映当时现实生活的画面。据此,可以了解风行汉代的民间石祠的具体形象和构造。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与孝堂山郭氏石祠齐名的还有嘉祥武氏石祠。嘉祥武氏石祠位于山东省嘉祥县翟山山麓,建造于东汉,因祠内保存有价值极高的汉代石刻而驰名中外,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嘉祥县武氏石祠,由武梁祠、武荣祠、武班祠和汉代石刻组成。武梁,字绥宗,曾任州从事,卒于汉桓帝元嘉元年(公元151年)。武荣为武梁之侄。武班生卒年不详,与武梁当为同族。武梁祠最有价值的是先后发掘出来的43块汉代画像石刻,既有祠主人的主要经历和生活场景,也有古代的历史故事,而且每幅画像上都有隶书题字,共1069字,是十分珍贵难得的历史资料,也是稀有的艺术珍品。

本站书籍信息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出版商所有,仅限个人测试学习之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网站本身并不存储相关资源文件,若信息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邮箱1093067294@qq.com,站长一经核实立刻删除!